第 4章 與君同喜

24年6月3日晚11點12分,我收到一位閉關己久的好友來信,她同我說她專升本成功上岸了,她成功了,我很驚喜但也意料之中,並向她發送了我的致賀。

與老周截然相反的是,她做出了堅守的抉擇,而我卻選擇了放棄。

這種差異所帶來的結果自然也是大相徑庭,猶如雲泥之彆。

她收穫了成功的果實,享受堅持所帶來的喜悅;而我則陷入無儘的懊悔之中,恨自己不該輕言放棄。

但世事無常,學會接受或許是最好的安排。

好友姓周,相識於高中,在我的印象中她還停留在那個帶著黑框眼鏡,每天沉溺於書籍中忙碌奔波的形象,小小一隻,弱不禁風。

但我又時常感歎她那種茂盛的生命力,尤其是她與我分享各類書籍見聞時,那種自信張揚的樣子我留存至今。

老周高考運氣不好,差十分吧好像,與本科失之交臂,後來有幸一起讀了同一所大學,不過專業不同,所以後來也漸漸冇了聯絡,但那時我己習慣,朋友好像都會漸行漸遠,都默契的不再聯絡,所以享受當下就好。

緣分未儘,自然會再相遇。

偶爾她會跟我說近況遇到的一些不如意,然後收拾好情緒又再次出發,在這個網絡時代,大家好像都離不開手機離不開短視頻,但老周是我唯一見到的一個真的能放下手機遠離網絡去做事情的第一個人,她永遠都是說乾就乾,她有一套自己的行進路線,並賦予之不儘的勇氣。

這常常是大多數人做不到的,而我也是大多數人中的一員。

而當代人缺乏一種東西,叫行動力。

克己 慎獨 明理,大多數人好像也能做的到,但就如鏡中花水中月,可遠觀不可雕琢。

當代人好像永遠缺乏最後一步,實踐,這一步好像很難很難,讓無數人在它麵前折服。

永遠跨不過去似的。

所以我很佩服老周,他是大多數人中的少數,是典範。

亦如老周所言,上岸需要天時、地利與人和。

然而,於我而言,我更傾向於相信事在人為以及因果定論之說。

人,往往容易心生雜念,難以始終如一地堅守自己的初心。

何而不為何有所為?

大多數的事件概念其實是由人所定義的,並冇有一個絕對固定的標準。

在這個紛繁複雜的世界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觀和行為準則。

有些人可能認為追求物質財富和社會地位纔是人生的意義所在;而另一些人則可能更注重內心的平靜與精神的富足。

因此,對於“何而不為何有所為”的理解也會因人而異。

然而,無論我們如何定義這個概念,都不能忽視一個重要的事實:我們的每一個選擇和行動都會產生相應的結果。

這些結果或好或壞,或喜或憂,都是我們必須要麵對和承擔的。

所以縱使結果不儘人意,也要讓選擇和過程對得起自己,我想這是我需要向老周學習的,不放棄不妥協,做自己,人生是有期限的,儘量的讓它有意義一些,就當是來過這個世界的證明,如果有選擇的話。